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葉子申 易福進 雷妤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如何做到既“高大上”又“少花錢、辦實事”?昨日,廈門日報社融媒體記者專訪了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場館設計總負責人焦力等,為您揭秘廈門會晤新聞中心設計、搭建幕后。
搭蓋前先在杭州做“實驗”
此次新聞中心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規模、標準均為廈門歷史之最。
“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室內場館設計,從設計到搭建,有多個創新。”焦力表示,在設計環節,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設計理念,大體沿用了G20杭州峰會新聞中心的理念,但也照顧到廈門場館自身的特點,進行“量身定做”。
“光是整個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場館設計圖,就畫了近兩個月,多次修改調整。”焦力說,設計圖確定后,為了更“保險”,設計與搭建團隊來廈門搭蓋前,先在杭州做了一個“小實驗”。“實驗的整個過程很精確,也很成功,這樣,我們才應用到廈門會場來。”
據焦力介紹,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建筑外飾面,均由1米X2米的模塊化金屬板組成,搭建所需的鋼柱、鋼梁、螺絲等,均為模塊化,便于整體的組裝與拆除。
“金屬板全部在杭州生產好,再運送到廈門搭建。搭建團隊今年5月進場,一直到今年7月,場館就像搭積木那樣,穩固又快捷地搭建好了。”焦力說,場內建筑的框架均采用標準模塊龍骨,無需焊接,而是采用機械進行鎖扣式固定。
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安裝過程中因固定大量螺釘而增加安裝時間,實現了快速準確安裝。
廈門搭建模式堪稱“創舉”
在負責新聞中心場館內部搭建的漢爾姆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陳艷看來,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場館的這一搭建模式,稱得上是一個“創舉”。
“過去舉辦的多個重要大型會議,場館內的面板、龍骨等,大多是焊接的。廈門會晤新聞中心,是在所有大型會議中,第一次全部使用螺栓連接的。”陳艷說。
為什么能這么快速準確地實現搭建呢?陳艷告訴記者,此次廈門會晤新聞中心的每塊金屬鋼板,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我們利用了裝配式建筑的技術優勢,項目從設計開始,就應用了模數化管理,為每塊鋼板植入信息,建立數據庫。”陳艷說,從生產到后期安裝、拆卸,只要掃一下鋼板的二維碼,就知道它的規格、重量,用在什么位置等。這種模式的一個好處是,拆裝之后,金屬板可以百分之百重復利用。
這也很契合此次廈門會晤辦會的主題:節儉、環保。
“我們希望,未來如果要再舉辦大型會議,也可參照這種廈門的辦會模式。”焦力表示。